当前位置 :
2011年中考语文9月最新整理试题汇编:记叙文

内容预览:

2011年中考语文9月最新整理试题汇编:记叙文

专题十四 记叙文

1.(2011?四川省眉山市)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7.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18.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19.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0.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21.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答案】

17.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8.(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19.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0.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1.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2.(2011?四川省内江市)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 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9、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 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线索1分,两件事各1分。共3分)

10、“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11、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12、“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3.(2011?浙江省绍兴市)

爱之望

文/科威特 译/十九恨

(1)七岁那年,我们全家卷入了一场宗教冲突,科罗拉多州北部伊斯兰与基督教众大打出手,我的母亲成了冲突的牺牲品。

(2)父亲带我远离家乡,来到阿拉斯加,但我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3)他们向来歧视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所谓的后妈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也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4)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凭着学校对他们的偏爱,在黑人同学面前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5)当然,这种心态不能被后妈发现,她对自己女儿简直爱得要命,吃喝自不必说了,更恶心的是每当安妮出去,她都会站在窗口痴痴地遥望,不就过一段马路嘛,这溺爱也太夸张了吧!

(6)我的青春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但我终究还是在压抑中走完了十年。十年里,为了不输给安妮,为了黑人的尊严,更为了死去的母亲,我从不敢放弃自己的努力,苦尽甘来,十八岁的那个夏天,我和安妮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

(7)但我和她不一样,她打算去斯坦福深造,而我,我想回科罗拉多工作,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8)安妮悄悄跟我说,斯坦福那边的导师希望我也过去,这样的机会难得,可我瞥了她一眼,冷冷地说,你妈每天都在那窗口看着你离开,直到你的身影消失,你去看看,那窗下都磨出两个脚印了,但我妈在科罗拉多,上帝告诉我,她需要我回去。

(9)安妮一脸惊愕,一下子流下两行泪水,我不知道她是被我的风凉话说哭了,还是被她母亲的爱之望感动哭了,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可恶的家,我没心思再想这些。

(10)尽管全家 人都热情地帮我准备行李,但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假的,尤其是后妈,分明是一脸窃笑,她一定在庆幸瘟神终于要走了,这个家以后完全属于她了。我只能默默祈祷,愿主耶稣惩戒这些异教徒吧!

(11)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十年时间,我对这个新家还是有感情的,在跨出家门口那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还有天真的安妮,无论如何,他们对我并不差,或许,我真的有点残忍,然而,一切都已结束。

(12)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那个熟悉的窗口,站着熟悉的身影,白人后妈竟然会遥望着我,我心里翻江倒海,怎么会这样?包里的手机在这时也滴滴响起来,是安妮发来的短信,她说:“一直不敢跟你说,每天母亲都会在窗口望着你离开,她爱你,那两个脚印,其实有一个属于你。”

(13)十年了,我和安妮都以为母亲是在望对方,却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那两个脚印,没有丝毫偏颇。我不敢再回头,越过马路,直奔科罗拉多,任凭泪水被风吹落。

(14)当我看见母亲的坟头摆满无数凋落的鲜花,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父亲,我才完完全全明白过去的所有,那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妈,她每年都会陪着父亲来祭奠母亲,可在学校的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15)在母亲坟前,我对上帝起誓,我要回到阿拉斯加,用一生的时光来弥补一份没有种族、没有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译自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课本,转引自《意林》2010年24期)

7.文中对母亲有多种称呼,请你联系上下文,品味这些称呼中包含着的“我”的感情。(4分)

所谓的后妈:

你妈:

白人后妈:

母亲:

8.文章第12小节说“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第13小节又说“我不敢再回头”,请结合文章分别说明原因。(4分)

答:

9.有人认为把文章题目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更好,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0.请你以白人母亲的口吻写一段在窗口遥望“我”最后离家时的内心独白。(字数150个左右)(5分)

答:

11.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答案】

4.(2011?江苏省苏州市)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 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塘看来很少有人清过,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乡。有同学来苏州玩,总是会先来信,让我责无旁贷地尽地主之谊。朋友一拨一拨地来,我也就一次一次去车站等待,一次一次在虎丘与他们留影。

⑦或暮春微雨,我便会溜去很近的怡园,门票不贵,园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游人如织的喧嚣,一如自家庭院。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时间,静静地读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声若梦,淅淅沥沥,“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清音雅韵,如深闺伊人的一声清喟,霎时涤尽凡俗……

⑧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选自《苏州杂志》,有删节)

16.作者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7.文中说“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对苏州有怎样的“感触”。( 3分)

答:

18.文中说“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3分)

答:

19.作者是怎样描写散步时见到的素不相识的苏州农人的?请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这样描写?(3分)

答:

20.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能很快就将苏州“当作了真正的家乡”并与苏州“一见如故”?(4分)

答:

【答案】

16.(2分)①与父亲的表现形成对比,用自己的毛糙反衬了父亲的坦然——苏州人的坦然,苏州人的性格。这坦然可以理解为是苏州打在父亲灵魂上的深深烙印。

(1分)②同时自己能吃苦的素质(摔了跤,不叫苦、不抱怨;饭菜不挑剔)与下文“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一句中体现出的苏州精神相照应,揭示了与苏州一见如故的深层原因。

17.(1分)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这是父亲对苏州的最深感触。

(2分)这句话深刻的把握住了苏州这个城市繁荣的根本原因,这句话也道出了苏州的城市精神。从中可见父亲对苏州有着深切的认识。(基本意思对即可。)

18.(1分)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 (2分)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后来父亲 终于说出深有感触的话语来,可见一开始的沉默其实是意味深长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19.(1分) “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 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 (2 分)作者通过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辛劳而充实”“朴实而满足”的品格,从而也揭示了苏州繁荣和富庶的原因。

20.(1分)①父亲希望“我”在苏州读大学期间,能把苏州当作心灵之乡,安下心来,用功苦读。

(2分)②父亲希望“我”好好品悟苏州,随时捕捉苏州人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的把苏州这个城市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转化为自身成长的不竭动力,使心灵走向成熟。

(1分)③而这一切又绝不是靠说教能达到目的的,因此父亲才坦然的对待“我”的洋相,才在看到素不相识的农人时不失时机地对“我”进行启发,使“我”很快就融入了苏州,与苏州一见如故。

5.(2011?福建省南安市)

悠悠寸草心

⑴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⑵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⑶“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⑷“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⑸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10块钱。”

⑹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⑺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⑻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⑼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⑽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⑾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⑿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4.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4分)

15.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3分)

16.第⑼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说它的作用。(3分)

17.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何作用?(4分)

18.下面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爱是理解的别名。 B.百善孝为先。

C.儿行千里母担忧。 D.百学须先立志。

【结合《一厘米》相关链接材料】,完成19—20题。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样,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19.“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许多情节表现了她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陶影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20.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悠悠寸草心》文中替人做佣的母亲艰难地培养儿子长大成人。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14.(4分,每点2分)(1)“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了”(2)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

15.(3分,意思对即可)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16.(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1)插叙。(2)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帮助事件展开,丰富叙述的内容。

17.(4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题目化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为题,更生动地表达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恩情。

18.(3分)D

19.(4分,意思对即可)因为她爱小也,是这种爱,使她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因为这些,才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20.(4分,意思对即可)示例:(1)中国母亲陶影,家境拮据,夫妻都是蓝领工人,为让儿子出人头地,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培养儿子;(2)日本母亲靠替别人帮佣,拼命挣钱,把儿子送进名牌大学。(3)虽然不同国度,但爱孩子都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4)做为子女,应该理解长辈的辛苦,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6. (2011?河北省)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8~22题。 ( 6分)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果特是一个。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衰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噪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淇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一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婶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冲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吐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⑤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大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⑥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大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体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同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体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⑦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体。她向马体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体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体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②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①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顶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用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8.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2分)

答:

19.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门分)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答: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答:

21.第③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2.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3分)

答:

【答案】

18.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19.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1)运用拟人(或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2)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21.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22.示例: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动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7.(2011?甘肃省兰州市)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7.“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18.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20.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21.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答案】17.(4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18.(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19.(4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20.(4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护孩子利益的执着;欲扬先抑。

(1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5分)性格(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关注细节,小心谨慎;耐心热情,关心客户;热爱工作,忠于职守。 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

8.(2011?河北省唐山市)

一个人的奔跑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1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50字内)(4分)

1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对先是“ ”,最后是“ ”(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5分)

1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 )(3分)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C.责任重于荣誉。 D.奥运会重在参与。

1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祖国的凝望”的?为了这一“凝望”,无数志士仁人被感奋激发着。请你也说出一个类似的故事。(6分)

【答案】11.坦桑尼亚运动员艾克瓦里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1分)虽因受伤而远远的落在后面(1分)却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1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1分)。12.“好奇”“热泪盈眶”(各1分),格林斯潘是被艾克瓦里牢记着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责任(或“祖国的凝望”)所感动。(3分)(若只是泛泛而说“被感动”,只得1分)13. C.责任重于荣誉。

14.祖国人们的嘱托、注视和期待。(3分)故事语言流畅,围绕“责任”与“祖国”(3分)。

9.(2011?山东省东营市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

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失,更难过得多。

——郑振铎《猫》

13.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2分)

无奈

14.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15.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3分)

【答案】

13.答案:愤怒 悔恨 悲痛

评分: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①“我”的主观臆断。②猫自身存在的弱点、缺陷。

评分:根据1分;原因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共3分。

15.答案:①凭表明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0.(2011?山东省聊城市)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21世纪教育网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16.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17.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18.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5.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16.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17.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18.“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19.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20.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 此。

11.(2011?四川省广安市)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2分)

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4分)

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3分)

我选 处,简要赏析:

18.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2分)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2分)

【答案】14.名声大 质细而油多的特点。(2分)

评分说明:只要答到关键词“名声”、“特点”即可得2分。

15.“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16.赞美,自豪(1分)

举例说明:(3分)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作者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17.示例①:我选A处

示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淡而有味。

示例②:我选B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示例③:我选C处

“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评分说明:所选例句和语言特点相符,并能作赏析,即可得分

18.(1)略(2分)

(2)答案示例: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②加大宣传力度 ③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④学校加大对传统节日等知识的教育力度(每点1分,共2分)

12.(2011?贵州省安顺市)阅读下面选文《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完成20——24 题。(16 分)

①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 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 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⑦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 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选自《读者》,有删改)

20 、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3 分)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经过: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结果:

21 、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2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3 分)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答:

23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 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请从“痛苦”的含义、“令人尊敬”的原因两方面阐述)( 4 分)

答:

24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参考摘录内容(1)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摘录内容(2 )。(3 分)

摘录内容(1 )批注(1 )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示例:“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摘录内容(2 )批注(2 )

① 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 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答案】20、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2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2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23、(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意思对即可) (2)○1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2他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