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余翔林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和追求道德高尚、完美人格的传统。对社会的理想则期盼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了实现这一追求,甚至坦然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境界跃然纸上,这是儒学的精神力量。3.C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核心思想是对“义利”“恕道”等问题的哲学思辨,有许多合理
的成分。
孔子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上”“见利思义”,这里的“义”指的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包括人自身心中的伦理观念。这在《礼记》中就是“天下为公”,在孟子就是“舍生而取义”,1.C在宋代的程朱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其说法各异,但本质都是把人的道德精神看作最高价值。文中“利”一般指私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早期儒学整体上虽然把道德看作最高价值,但却没有否定利益,在主次上提倡“重义轻利”,而不是像理学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儒家的义利观没有排斥人类为追求富裕的生活而从事的社会功利活动,而是把熙熙攘攘的人生两只船(名与利)引入“仁”的航道,用“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来教化人们实践高尚的道德。儒学的义利观在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主导地位的同
时,承认物质需求的合理性,点破了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相互依存关
系,避免了片面性。
儒学的价值观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也是“仁”的外延。“恕道”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所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换位思考”。有了利益要想到与人分享,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真正的“恕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一切人事的
悲哀在于人们与别人相处时,不肯吃亏,不能抑制自己的私欲。儒家的“恕道”正是针对人性的这一缺陷,教化人们要一视同仁,这样才有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仁”的道德理想。儒家的思想体系是讲入世和经世的,这与道家的隐退哲学和佛家的出世哲学截然不同,因此儒学的道德伦理在涉及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十分重视献身和参与,重视功成名就,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成为历史上的知识分子达到內圣外王人生境界的苦旅,亦是他们实现济世救民、富国强兵的理想途径。这里“修身”是基础,“齐家”则是初步的实践,2.D能把家管理得整齐有序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可以说“修、弃、治、平”是3.C千百年来儒家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它展现了知识分子价值设计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境界。
(节选自《冬夜遐想----科学与人生随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学的价值追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价值观核心思想是对“义利”“恕道”进行思辨,主张“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和推己及人。
B.把人的道德精神看作最高价值,用“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来教化人们实践高尚的道德。C.克制自己的私欲,存天理,灭人欲,教化人们一视同仁,追求社会和谐,实现“仁”的道德理想。
D.讲究入世和经世,重视献身和参与社会,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
C(存天理,灭人欲,只是宋朝程朱理学的主张,儒家的价值追求并不排斥合理的物质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忧国忧民,为最求道德的高尚、完美的人格,能够“朝闻道,夕死可矣”。
B.“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强调人的精神需求占主导地位,物质需求为次,明确了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就是推己及人,与现代人提倡的“换位思考”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重视利益分享,成人之美。
D.“修身”是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实现济世救民理想的基础,“齐家”则是他们初步的实践,能够齐家者才能够去治国、平天下。
D(文中说的是“能把家管理得整齐有序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义利观对于校正当今部分人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重建今天的道德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B.儒家“恕道”能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对我们今天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C.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
D.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展现了知识分子价值设计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境界,能给当代知识分子完成时代使命积极的启示。
C(文中说儒学对“义利”“恕道”的哲学思辨有许多合理的成分,言下之意就是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只能说儒学对于我们奠定科学的人生观有指导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