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去北大玩,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然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我的同学们一定是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怀了,他们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我只好一个人走到矮墙外,双手接过那枝小花.我看见老人的嘴角在动,我知道,他在努力地微笑.
直到考上北大,我才知道,老人家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怎么会是如此矮小的老人。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身高却只有150公分!
那些年的中午,每逢我从图书馆抄近路回宿舍,总会看到朱先生独自静坐在那块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了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
先生对后生们的爱,听着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
大三的时候,我从燕南园独自穿行,途经那段残垣时,先生又一次隔着矮墙,送过一枝小花。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时,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到小辈们的心灵中。
朱光潜先生病故时,是88岁,听闻先生乘鹤西去,我驱车回家,将那部夹着两朵小花的《西方美学史》点燃。心中默念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