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学生理解的难点应该是在6、7、8、9自然段中。教学时,我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直奔理解的难点词句。
学生读题后,我问了这样几个问题:文中师指谁?田老师是谁的老师?什么时候的老师?其中穿插介绍了刘绍棠。之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恩”。
师:田老师对作者有什么恩?
生:教诲之恩。
师:哪方面的教导?
生: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引导学生读有关句子)“播下文学的种子”指什么事呀?
生:编故事给我们听。
师:我6岁上小学,开学第一天,田老师用编故事的方式教我们学一首诗,我听得恍如身临其境。“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你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句比喻句。然后让学生找春雨与田老师所故事有何相似点。
生:“春雨点点”,是说雨多。“上千个故事”是说故事多。相似之一:数量都很多。
生:春雨滋润着万物,使万物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田老师所讲的故事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引导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这就像一粒种子经历着生根开花长叶结果。相似之二: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春雨的作用相似。
师:是呀,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著名作家后的40年后见到了田老师,还向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作者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深深地感谢老师。
师;这就叫-----
生:师恩难忘。
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我们都在接受着老师的教诲之恩。哪些老师的教诲之恩令你难忘呀?你能像作者一样把老师对你的恩情写下来吗?
接下来,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写第一篇习作。
教下来,感觉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能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之情,但让学生学着写一篇感谢师恩的作文,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表达。存大问题:1、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之恩,人云亦云。2、选择事例不恰当。3、叙述简单。4、没有真情实感。
这一方面是因为课堂上交流不够,二是平常缺少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四年级时虽然花大力引导学生勤练笔,多写日记。但是一部分学生只追求了数量,没有质量。写的日记只是流水帐,普遍不会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于是,我想: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是否应该把重点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要在怎么写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