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产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小路
白云生处有人家。
形成、出现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像,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像。)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朱熹的《观书有感》。
附: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孤独、孤单
每逢佳节倍思亲。
加倍、更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