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跨栏高手(张依苹)阅读答案

跨栏高手

跨栏高手(张依苹)阅读答案

[马来西亚] 张依苹

小时候随母亲上街,母子俩总会比同时出门的邻居早到菜市场。我们从不顺着大路走,更不爱用斑马线和天桥。母亲最是会打算。“喏,从这边到那边,至少得走一分钟。阿弟呀!你手脚灵巧,从栏杆爬过去得了!”她自己也应声跨了过去。母亲每天总忙得漏吃一二顿饭,也就比一般中年妇女轻盈,加上“训练有素”,手一撑,跳过及腰的围栏,根本易如等闲。

孩子们渐渐长大,父亲的生意开始赚得多,家里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也就买起汽车来。母亲不再走路上街,当然也没再表演“跨栏”。我念小学,一直到初中,年幼时过马路的习惯还保留着。就在中四那年,同学广生被车撞得脚骨碎裂,听说是从街上的围栏跳下来时给货车碰到。结果,锯了一边脚,每天倚着拐杖。自此,我对“跨栏”敬而远之。

近年,自己加入有车阶级行列,不知不觉对街上的“爬栏”、“跨栏”高手起了恶感。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忽地窜出一个人影,来个紧急刹车,不禁憋了一肚子气,不停下来么?难不成搞出第二个广生来!街上永远不乏此道中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略笨重的中年人,初出茅庐的儿童,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围栏周遭一直都是热闹的。母亲已届不惑之数,身子日形瘦小,简直皮肉见骨,精神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医生说,必须做些轻便的运动。

那天,带母亲上街散步,她见到围栏对面一间药铺,嘴里念着:“阿弟,我去前面买些参。”

说罢手已扶住栏杆。我忙阻止:“阿妈,走那边吧!”到底人老了,没能翻过去,我倒松了一口气。不经意地眼光飘到远处的围栏。一个残废者正靠着围栏休息,然后缓缓把拐杖放到另一面栏,吃力地压着围栏的横柱,把身体一弹,过去了,重新拿起拐杖,支在腋下,一跛一跛地横过马路。我转回头,母亲正小心地钻过围栏的空隙。啊!清瘦了的母亲竟能穿过半尺宽的栏格。何时,方才越栏的跛子已走至我们旁边。我下意识地看他一下,他的眼睛居然也盯着我。我不由得多看他一眼,脑海忽地闪出一个名字…… “广生!”

(1)小说中主要写了三个人物,请分别简要解析三个人物形象。(6分)

答:(1)“母亲”形象:从年轻到年老都坚持着坏习惯的普通人;(2分)“我”的形象:在生活的教育中改变了原来的错误观念和行为的人;(2分)“广生”的形象:没有接受错误行为带来的教训,固执地坚持错误思想的人。(2分)(每一点只要意思相似即可)

(2)文章划横线的内容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答:(2)本题是开放式的,两种思考方向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可以删去。删去这段话,文末的跛子就是文中新出现的普通人(1分)。这样,文中的母亲和跛子分别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群体中的代表人物(1分),同时,无名的跛子更暗示着社会中这样的人物不是特别的,不是典型的,而是多见的(1分)。它使得小说的主题变得更沉重(1分):社会上,这种罔顾社会规则的人和行为十分普遍,令人忧虑。(2分)

或:不可以删去。这段话点明了这个跨栏的跛子就是前文中的广生(1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分)。与前文中广文遭遇车祸的情节相呼应,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1分)。这个交代使得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1分):作者借冥顽不化的广生和年迈的“母亲”暗示了文章的主旨(1分),人性的丑陋一面:对自身的错误缺乏反思和醒悟(1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注] 汙:污。

试依据此语分析下列选文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何种特点。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只以下两句出现了姓氏。“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5分)

答:(1)《史记》中太史公以“相如”称蔺相如,有尊重赞许及亲近之意。缪贤直呼“蔺相如”,体现了地位尊卑差异;“秦王”一句称“蔺相如”,此处有庄重交代相如使者身份之意,兼体现秦王前倨后恭,不敢轻视相如、急于得璧之心(分析3分)。这体现了春秋笔法中“微而显”的特点: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特点1分,特点解析1分)

(2)《国语•晋语三》中记录晋惠公被秦俘虏之事曰“公在秦三月”。(3分)

答:(2)《国语》不言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未至”、“在秦”,均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分析1分)。体现了春秋笔法中“婉而成章”,言辞委婉、曲笔记事的特点。(特点1分,特点解析1分)

(3)《五人墓碑记》一文中,作者张溥对生前修造生祠的魏忠贤以“魏阉”“大阉”呼之,而不厌其烦地记录了在反抗阉党的斗争中“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4分)

答:(3)《五人墓碑记》中,魏忠贤生前修造生祠,希望名垂千古,作者却偏以“魏阉”“大阉”等贬语呼之;而被杀的五人虽然生前地位不显,但作者认为他们“激于义而死”,应该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事迹名声,因而不厌其烦地写明其姓名(分析2分)。这体现了作者所运用的春秋笔法中“惩恶而劝善”,通过对比,一惩一劝的意图。(特点1分,解析1分)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