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初中语文诗词分册总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初中语文诗词分册总复习

⒈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⒉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D )

A、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

B、开头两句是叙事,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

C、第三、四、五、六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写出了树木的繁茂,青山的遥远以及把酒话桑麻的心旷神怡。

D、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用的都是口语,写得淡而无味。

⒊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⒋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5 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 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 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下面是对《书湖阴先生壁》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中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护”“排”“送”字把山和水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B、王安石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罢相后对世事有看不顺的心情,因此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十分嫉妒。

C、一、二两句写了庭院之内,院内居室简朴,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清香,可见作者称赞主人简朴、勤快,富有生活情趣。

D、三、四两句写庭院之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7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9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D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望岳(杜甫)

1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望岳(杜甫)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13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1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15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16下面是李清照《如梦令》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如梦令》一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为“争渡,争渡”。

B、作者没有写这次郊游的全过程,而只是剪取了它的尾身,写归途中迷路时“争渡”的情景。

C、“溪亭”“日暮”点明了地点、时间,“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流连忘返的情致,“误入”照应了前面的“不知归路”。

D、这首诗追叙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17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18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 这是以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 这是从侧面来洪托丰年。

C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迷惑。

19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力景?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月夜休憩图 B、乡村夏夜图

C、盛夏丰收图 D、山村寻旧图

第二册古诗词

⒈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3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黄鹤楼(崔颢)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4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泊秦淮(杜牧)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地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地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所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6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7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夜雨寄北(李商隐)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 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龟虽寿(曹操)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先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9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相见欢(李煜)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下面四句,点破题首,直抒离愁,饱含辛酸。所以这词表达作者的亡国衷思。

E.“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有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第三册古诗词

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2.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⒊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 首句写景, 杨花飘落, 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 情景交融。

B、 第二句便直叙其事, “过五溪”, 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 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之情。

C 后两句议论, 人隔两地, 心情难达,而 明月在天, 千里可共, 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夜郎西。

D “夜郎”古夜郎国, 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 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

⒋下面各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使至塞上》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图景,虽苍凉,却极具美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说好友被贬官的情况下作的,诗人在诗中以“愁心”寄与明月,是安慰好友,自已也不得意,两人可以“同病相怜”。

C、《春望》是诗人在沦陷的长安所作。在草木滋长的春天,诗人看到国家动乱,山河破碎,内心十分愁苦。

D、《登飞来峰》是诗人王安石登上飞来山所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喜悦,也阐明了生活中的某些哲理

⒌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⒍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前两句写景兼点时令;后两句抒情,将自已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寄托于明月,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不幸的迁谪人。

B、《春望》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像,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整首诗反映 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国事、眷念家人的情操。

C、《登飞来峰》后两句诗是说登上飞来峰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身在凌空的最高层。诗句揭示了一条生活哲理,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D、赵翼的《论诗》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并不新鲜,每个朝代新出现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文坛领袖。

7.“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 ( 贬官)

8.“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9.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10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D )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11阅读赵翼的《论诗》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D )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D“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代诗人。

12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C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3阅读刘禹锡《秋词》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 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B、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C、 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D、 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E、 第三句是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F、 晴空万G、 里,H、 排云而I、 上的白鹤,J、 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K、 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L、 “秋日”喻指M、 改革成功后晴天丽日的美好前景,而N、 “春朝”喻指O、 未经改革时社会上的混沌状态。

P、 全诗立意新颖,Q、 意境开阔,R、 情调高昂。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S、 体现了作者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14、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15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 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 久, 时间不 长。

C “东风不 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 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 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 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 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 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赤壁

16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17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8.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19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浣溪沙 苏轼

A、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处于逆境时,却能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B、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下阕由写景转入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它代表时光流逝。

第四册古诗词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题破山寺后禅院

2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A.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三、四两句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

C.五、六两句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不得很精当,且有气势。

D.结尾两句沉痛而从容。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吐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别云间 夏完淳

A.这首诗作于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诗风悲壮慷慨。

B.第二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C.第三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

D.最后一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全对 )

水调歌头 苏轼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醉花阴 李清照

A、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非功过词人在无聊中的想像之景,同时也透露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B、 片第一句“东篱把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C、 从室内到庭院。“东篱”指D、 地点,同E、 时也是菊花的代称。因为陶渊明的关系,F、 这句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G、 沾一点脂粉气,而H、 透出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C、“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D、“帘卷西风”四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才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9.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B )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9.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A、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

B、“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

C、“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无题 李商隐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A.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 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 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 前三行全由名F. 词性词组构成,G.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 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 十分耐人寻味。

C. “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 《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E. 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13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9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C. 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D. 从整个构图来看,E. 前四句写景,F. 末句写人。景物是背景,G. 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H.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I.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 J. 并无思乡之情。

1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全对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A.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 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 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 意踌 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 没有提到战争, 然而 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 以兴亡的对比里, 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 既是历史的概括, 也是现实的反映, 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15.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第五册古诗词

⒈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至径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⒉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 “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 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⒊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①一②题。①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4 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5 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8.选出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撼”两个动词用得妙。“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原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个典故,写出了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

D.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通篇抓住写景,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9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0.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1.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2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1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第六册古诗词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浣溪沙 晏殊

A此词选自《漱玉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广为传诵的名篇。

B、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

C、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D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做到了情景结合。浑然一体。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B、这首诗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其中侧面描写运用极为成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描写她的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运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

C、罗敷夸夫是为了打击使君的嚣张气焰,借以摆脱困境的一种手段,这充分表现了她的泼辣智慧。

D、写作上,以抒情为主,融以描写和叙事。在修辞上,由于动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效果更好。

4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蒹葭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君子于役

A《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B 第一层,直抒胸臆盼望丈夫归来,第二层,从正面描写,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却无归期。第三层,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C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D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是很耐人寻味的。

9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10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1对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1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13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