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担心和疑惑。大多数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也许同我有相似的感受: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限于会背、会默;当老师介绍创作背景时,他们并不是很专心地去记,而当老师要求他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时,很多的孩
子问某某字、某某句如何翻译,对诗歌的主题、意境似乎很淡然。我想其中的原因,似乎与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诗歌学习有关。
我翻看了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每首诗歌都配以了精美的画面。但课后的练习却相对有些简单,而且第一题多是“我会背这几首诗”。由此我想到:教材的编写者是不是可以多设计一些具体地、可操作性强的思考题,使教师以及家长能够切实地帮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
另外,50篇优秀诗文的背诵,如何对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前不久,我组织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鸟”的专题研究学习。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小学阶段背诵过多首与鸟有关的诗歌;于是我设计了“品诗赏析”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品读几组中小学阶段学到的、与鸟有关的诗歌,体会一下诗人通过某一类鸟儿,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当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很多学生愣住了,有的学生读出第一句后,大家才纷纷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我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一个男生说“不知道,我只会背”。而在同一节课后半部分的散文鉴赏中,学生却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华的诗歌,却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我进行了反思。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的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诗歌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很小,在日常教学中,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受到课时的限制,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赏析、体会诗歌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偏重诗的思想意义,却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常常运用了声像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诗歌进行剖析,却忽视了诗歌应带给学生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我想,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依靠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改善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外,是不是也有待于教材的完善和专家具体指导的跟进?当然,诗歌教学与考试之间的抵牾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诗歌的爱好者,我真心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还学生一片诗意的天空!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八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