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作者写本文意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唤“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因此,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教法分析
“生命”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初中生正当年少,正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特别是刚上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花一样的年龄,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很少有杏林子这样的遭遇。什么“生老病死”,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对他们来说都太遥远,理解起来也很生涩。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应尽量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忌以尽快完成教材为满足,也不能囿于串讲课文的单一程式。我在给第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教法,结果在“你是如何理解生命的?”这一环节上发现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十分肤浅,更谈不上对课文最后三段的透彻理解。他们的说辞大都空洞无物,苍白无力。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深思,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与其这样每个自然段精讲细讲却吃力不讨好,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激活思维,从而体悟“生命”。于是,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来给第二个班上这篇课文:
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组排比句:生命是在险境中奋力挣扎的小飞蛾;生命是在砖缝中不屈生长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规律跳动的心脏。请你仿造上面的写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写一组排比句。
三、教学实录
初步分析了文章的一至三段后教师出示讨论话题: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组排比句:生命是在险境中奋力挣扎的小飞蛾;生命是在砖缝中不屈生长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规律跳动的心脏。请你仿造上面的写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写一组排比句。
(全场沉默,学生进入沉思,有的学生紧锁眉头。)
生(小心翼翼的举手):一定得写三个类似的内容吗?写一个可以吗?
(学生笑。老师示意一生)
生:不可以,因为排比句一定得由两个以上相似的内容组成。
师:对!不过这可能对你们有难度,所以今天老师暂时放宽要求,能写一句的就可以举手。
(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
生1:生命是在严寒风雪中兀自开放的腊梅。
师:你见过腊梅吗?
生1:没有,但我读过写腊梅的诗句。
师:背几句给大家听一听。
生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王安石的诗句,小学时学过的。
生2:“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师:这也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2:不是,是我在看课外书的时候摘录在文摘本中的。
师(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及时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摘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做个有心人。老师也从课外书中摘录了一些关于腊梅的诗句,与大家共享。
(教师出示)
1、明朝田汝成: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
2、宋朝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唐朝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4、宋代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
(学生齐读诗句)
师:你们能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腊梅的生命吗?
生:腊梅能在万花凋零的冬天开放,它们具有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性。
生:它们具有坚毅的生命力。
生:它们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开花,是生命中的强者。
生:它们是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强者形象
生:腊梅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就是因为它能在白雪皑皑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们倔强的生命使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因此,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没有与环境抗挣的意志。
师:(出示一枚腊梅枝)其实我们学校就有腊梅树,今天老师折了一小枝,能说说它给你们的印象吗?你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生:(惊奇)很普通,很平凡。
生:想不到腊梅树是这样的,它的叶子像桑葚树的叶子,没什么特别。
生:从腊梅的身上,我想到了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事物,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平凡的腊梅,它能开出芳香四溢的花朵,它的花期虽短,但花开得好,给百无聊赖的自然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腊梅的花开的有价值。
师:能找到书上的一句话来解释它存在的价值吗?
生:它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
师:是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平凡不平凡,也不在于长还是短,而在于有没有给世界留下什么。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腊梅一样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光彩有力,向世人证明你曾经在这个世上活过!
师:“世界万物皆有灵性”,你们能从自然界中找到类似的生命体现吗?
生3:生命是在岩缝中茁壮生长的青松。
生4:生命是在沙漠中擎天撼地的仙人掌。
生5:生命是在山野中破土而出的小草。
生6:生命是在山谷中傲然挺立的竹子。
生7:生命是在秋风中装点世界的菊花。
生命是在山崖中铺天盖地的映山红。
生8:生命是在田野中迎接阳光的向日葵。
师(问生8):为什么?
生8:我喜欢向日葵。因为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就抬起头,用笑脸迎接新的一天。它追求光,能永远向着太阳,它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束阳光,快乐地活着。向日葵的生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不能被烦恼左右自己的心情。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应“用微笑面对生活”。
(学生鼓掌)
师(表扬):想象力很丰富,想法也很新奇,有创意,这样的理解也很有说服力。健康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用微笑对待每一天,把欢乐和慰籍带给世人。
生9:生命是在湖边随意生长的杨柳。
(学生鼓掌。)
师:(表扬)又一个创意!能说说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生9:“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说明柳树很“贱”,截一段柳枝随意插在哪里都能成活。
生10:这不是柳树很“贱”。我认为,柳树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随遇而安,都能生根发芽,都能在夏天为人们撑起一片浓荫,这是对环境不苛求的表现。这样的生命是值得敬佩的。
(学生再次鼓掌)
师:刚才,大家将敏锐的眼光投放到了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发现了自然界中的种种生命体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对生命的感悟。的确,“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能运用这种方法试着从其他方面入手继续今天的讨论话题吗?
生11:生命是在沙漠中艰苦跋涉的骆驼。生命是在黑夜中勇敢投火的飞蛾。
生12:生命是在火灾中结团逃生的蚂蚁。生命是在绝境中死里逃生的蚂蚱。
生13:生命是在战火纷飞中英勇就义的英雄。
师(问生13):为什么?
生13: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轰轰烈烈、光彩有力。因为他们“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们大都英年早逝,但他们为国牺牲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虽死犹荣!
师:请大家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哪些人就是这样的英雄?
生14:焦裕禄;刘胡兰;罗盛教。
生15:邱少云;黄继光;赖宁;董存瑞……
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的。这些为祖国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虽然死了,但是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们短暂的一生是充实高尚的!
师:历史人物离我们太远,能从身边的例子来解释生命的意义吗?
生16: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从小患病,但她在“生不如死”的境况下勇敢地活了下来,还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她是个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人。
生17: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没有被现实击倒,也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并自学成材,取得了常人都无法得到的成绩。她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让我难忘。
生18:张穆然虽身患绝症,但它像向日葵一样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体验着痛苦,写成了小说《闯关》。她的这种乐观、坚强深深打动了我,也打动了老师。因为,我看到老师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哭了。
(生笑)
师:的确,张穆然的事迹也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她与你们年纪相仿,正值花一样的年龄。可惜的是她不能像你们一样健健康康的生活。可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屏幕上的灿烂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因为这代表一种坚强,一种乐观,一种对生命的闯关!
生19:我觉得我家的邻居郭海华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已是癌症晚期,但他每天笑呵呵的,坚持锻炼,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他这种不惧怕死亡,勇于向生命挑战的精神令人敬畏。
(郭海华老师原是本校的教导主任,2004年被查出患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医生断言只有两个月的生命。通过他自己积极的治疗,再加上他乐观的秉性,现在他的生活依然很精彩。生19在自己的随笔中记录了这件事。)
师(问生19):能读一读你随笔本中对这件事情的精彩片段吗?
生19:……现在,郭海华老师已活了足足有1年多的时间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只有两个月的生命癌症患者出现奇迹,是什么,是什么?是坚定的决心,是顽强的毅力,是乐观的心态,是强烈的生命在向他呼喊。这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生命!
(学生鼓掌)
师: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来改变的。
生:要像杏林子一样好好地使用生命。因为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生:不能让时间从手中白白流失。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管以后的境遇如何,都应该像郭海华老师、张穆然一样乐观地对待生活,微笑地对待每一天。勇敢的活下去就是擎天撼地的强者。
师:“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今天老师将它送给同学们,愿每个同学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三、教学反思
比较两堂课,一则沉闷,二则活跃;一则收效甚微,二则事半功倍。我想究其原因就是在课堂上有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真正意义上去感悟生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堂课中我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紧紧围绕“生命是_____”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讨论热烈激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思维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入境”、“悟神”,较好的实现了对“生命”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小结:
1、吟颂诗词,思考生命:
在课堂中为了突出“生命”这一主题,涉及到了很多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词。有些是学生已学的或是课外收集的,有些是教师提供的。这些诗句里无不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源于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绮丽的想象力;源于诗人从自身出发的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独特认识。课堂中学生与诗人携手,神游历史。他们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与诗人共呼吸,自己的灵魂自然会不自主的随之飞扬。同时,这些诗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料,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一次机会。因为“读书用时方恨少”,想与文人墨客共鸣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我在课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积累一些类似的“咏菊”诗、“咏柳”诗、“咏竹”诗等等,学生也兴趣盎然。
2、审视自然,感悟生命:
在这课堂中学生冲破文本这一狭小的空间,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大自然。是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这种奇迹无时无刻不在演绎,它存在自然界中的角角落落。因此教会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就显得很重要,那就是:教会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指的就是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从这堂课学生的反映看来,学生在争论中,新的思想、新的认识不断涌现。比如说,对“杨柳”的理解,学生能抓住“贱”的特点来赞叹它的随遇而安,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撑起一片浓荫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品性。这样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对生命的认识也就更全面,从而达到了更好地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的确,只有关注自然、感悟自然,激发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呆板的说教难以收到奇效。
3、关注生活,诠释生命:
“世界万物皆灵性”,但这“灵性”毕竟是我们人为赋予的。因此让学生的眼光投射到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生动的例子来诠释,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才能更深刻。这堂课中,我组织学生谈古论今,从历史中的大人物再到身边的小人物,无话不说。其中的亮点之一,我想就在于“张穆然”的事迹。刚看完《少女张穆然》的电影,且刚写过观后感,学生余温未消,对她的那种乐观、坚强的精神自然感受更深切了。还有郭海华老师的例子,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自然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用事实说话,同龄人的事迹、身边人的事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体悟了他们的生命,就是懂得了怎样诠释生命的意义,就是明白了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