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亭送别》学案7

《长亭送别》预习案

《长亭送别》学案7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剧中的爱情观;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十四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哪!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前途无量,却弃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成为最具舞台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厢记》所表达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西厢记》不仅是一部戏剧,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哪!

2、《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与元稹同时代的人还写过《崔娘诗》《莺莺歌》等。

《西厢记》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3、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预习任务

1、正音(A级)

玉骢( ) 迍迍( ) 金钏( ) 靥( )儿 揾() 挣( )揣() 谂( )知 玉醅( ) 白泠( )泠 罗帏( ) 青鸾( )

2、释义(A级)

劳燕分飞: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举案齐眉:

3、默写范仲淹的《苏幕遮》(C级):

4、默写[端正好](A级)

歌词赏析:

清风带醉意

弯月荡清潭

离别的朋友对坐长亭把盏

那不舍的留恋

随风缱绻在杨柳岸

不为君折柳

不顾月影残

送别的人握手长亭留恋

那殷勤的青鸟

为你我把思念传

你我把盏对着花弄月

清风思念伴那月影婵娟

十里长亭不舍的送别

再次相聚会是何年

你我共饮对那月影残

离愁别绪拨动弯月清弦

十里长亭辞别的心酸

把尺素帛书寄鲤鱼鸿雁

举杯饮尽,泪流满面

祝君一路平安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长亭送别》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一、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

2、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 深秋霜林图

——— 黄叶衰草图

———— 古道烟霭图

二、 合作探究

(一)赏析“深秋霜林图”。

1、整幅图画有什么特点?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2、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

(二)赏析“黄叶衰草图”

1、整个宴会笼罩在萧条的气氛中,莺莺的形象是怎样的?

2、思考: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用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三)赏析“古道烟霭图”

长亭目送何见何愁?

三、 课堂小结

四、 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

九月。看尽秋色,落叶繁华似锦年。

《长亭送别》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暮霭(ǎi) 胸臆(yi)

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

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 B、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

C、狼籍 淋漓 解剖 讫今 D、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

3、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 留 瘦 染 B、尽 挂 减 染 C、饮 留 消 点 D、尽 挂 消 点

4、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5、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6、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 B、(1)(2)(3) C、(1)(3)(4) D、(1)(2)(4)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端正好],完成7—9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7、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8、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9、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二)阅读选段,完成10——11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0、“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11、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