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鞋子 川端康成
马车里的五个老太婆,困得直打盹儿,却仍在闲聊着今冬的蜜橘丰收。马儿甩动着尾巴像追赶海鸥似的疾驰。
赶马的勘三非常喜欢马。整个村子就他一人有一辆能乘坐八人的大马车,而且他总是神经质似的把自己的马车装饰得比村里其他的马车都漂亮。只要上坡,为减轻马的负重,他就机敏地从座位上跳下来。勘三上下马车动作的确轻巧敏捷,他内心也为此而洋洋自得。有时,尽管他坐在座上,可是凭车的摇晃情况,便能觉察到有小孩在后面爬车檐,于是就迅速地飞身下车,“嘭”地给孩子的脑袋一拳。因此,街上的孩子最想爬勘三的车,可又最怕他。
然而,今天他却怎么也抓不住爬车的孩子。也就是说他无法逮住像猴子般的“现行犯”。如果在平时,他会像猫一样飞身下车,让过车身,对那个还吊在车上、毫无察觉的孩子的脑袋就是一拳,再颇为自得地骂上一句:“蠢东西!"
他又从座上跳下来,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只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她已走得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眼睛却闪烁着光芒。女孩身穿粉红色的外套,袜子一直滑落到脚跟,脚上没有穿鞋。勘三目本转睛地盯着她。少女眼瞅旁边的大海,登、登、登地向马车追来。
“哼!”勘三厌烦地咋着舌头,回到座位上。心中暗想,这位未曾相识的高贵而美丽的少女,莫非是来海滨别墅的吧,于是态度稍许客气了一些。不过,三次下车都扑个空,又令他恼火。那少女追车已有一里之遥,勘三火冒三丈,索性鞭打心爱的马,让它飞奔疾驰。
马车进入小村庄,勘三用力吹着喇叭,马儿四蹄腾飞。他回首望去,只见那少女挺着胸,手里拿着一只袜子,齐肩短发一甩一甩地跟着跑。不一会儿,少女似乎攀住了马车。勘三透过身后的玻璃窗,发现少女蜷缩身子爬在车尾。但当他第四次飞身下车时,少女又离开了车,跟在后面走着。
“喂,到哪去?”
少女低着头,默不作声。
“你想一直跟到海港吗?”
少女还是无语。
“去海港吗?”
她点了点头。
“喂,看你的脚,出血了吧!真是个倔强的丫头。唉,你呀!”勘三不由皱起眉头,露出叹服的神色。
“上来吧,坐到里面去!攀在后面马会吃力的。听话,到里面去坐。我就当回傻瓜吧!”
说着,他打开了车门。
过了一会儿,勘三转过头去看:车门夹住了少女外套的下摆,她却连拽都不想拽,刚才那种要强的神色落然无存,文静而略带羞怯地低着头。
马车又跑出一里地,到了港口。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知不觉中,少女又跟在马车后面追来。这回,勘三直接打开了车门。
“叔叔,我讨厌坐里边,我不愿意进去!”
“看你脚上的血,把袜子都染红了。真刚强!你这丫头。”
马车慢慢地走完了上坡的二里路,又来到了原先的那个村庄。
“叔叔,让我在这儿下吧。”
勘三不经意地看看路旁,只见一双小鞋在枯草上,宛如盛开的小白花。
“大冬天还穿白鞋?”
“我是夏天到这儿来的呀!”
少女穿上鞋子,头也不回,如同一只小白鹭,向山上的孤儿院飞去。
11.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马儿甩动着尾巴像追赶海鸥似的疾驰”的比喻体现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因为故事就发生在大海边。
B.第三段写马夫勘三怎么也抓不住“像猴子般的‘现行犯’”。其中的“现行犯”是指街上喜欢攀爬车檐的孩子。
C.第四段“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眼睛却闪烁着光芒”等神态、动作描写,体现了少女性格的果敢、倔强。
D.第五段勘三揣测这“高贵而美丽的少女”“是来海滨别墅的”,说明女孩原是大家闺秀,她后来的不幸是源于偶然的命运挫折。
E.少女后来被勘三邀请上了马车,她“文静而略带羞怯地低着头”,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另一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12.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是爬车旅行的少女,但文章却从车夫的爱马起笔,少女的举止言行也都通过勘三的眼光来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袜子”是这篇名作中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文中共有几次写到了少女的袜子?这个细节对刻画少女的形象有什么帮助?
14.小说的故事并不发生在夏天,为什么要以“夏天的鞋子”为题?篇末点明少女是一名孤儿,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对丰富人物形象和作品内蕴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B、DB项的“现行犯”应指爬车旅行的少女;D项的推断依据不足
12.(1)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易于产生真切可信的效果。(2)车夫勘三由“恼火”到“叹服”再到“打开车门”的情感变化过程,从侧面烘托出少女刚强而纯真可爱的性格。
13.一共3次。第一次写“袜子一直滑落到脚踝”,第二次写少女跟车奔跑时把袜子拿在手里,第三次写她“脚上的血,把袜子都染红了”。一方面反映少女生活的贫寒困窘,另一方面反映她刚强、坚韧的性格。
14.少女是夏天来到孤儿院的,她只有一双夏天穿的白色的小鞋,作家希望将这一细节锲刻在读者的记忆与心灵中,故以“夏天的鞋子”为题。结尾点明少女是个孤儿,说明美丽、高贵并不是少数人与生俱来的专利品,既引发人们对这个贫贱而美丽的少女的同情,也给人以惊叹之后的深究、深思。对少女的身世与内心世界,都留给人想像、推测和省思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