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小编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铭( ) 馨( ) 牍( ) 儒( ) 淤( ) 涟( ) 蔓( ) 蕃( ) 逸( ) 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

(5)可以调素琴( ) (6)出淤泥而不染( )(7)香远益清( )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A.无/案牍之劳形 B.无案牍/之劳形 C.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2)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 A.助词、的 B.代词,它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 A.美丽而不端庄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 A.植物 B.栽种 C.立

5.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5)不蔓不枝( ) (6)香远益清( )

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7.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填空。

(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选自《 》。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

9.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

(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3.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4.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6.《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8.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

参考答案:

一、1. mnɡ xīn d hnɡ r yū lin mn fn y y

2.(1)出名 (2)灵异、灵性 (3)德行 (4)台阶 (5)调弄 (6)沾染 (7)更加 (8)应当

3.(1)A (2)D 4.(1)A (2)B (3)C (4)C (5)B (6)A (7)C (8)C

5.(1)名词用作动词 出名(2)形容词用作动词 成为灵异的水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乱(4)动词作使动用法 使劳累

(5)蔓、枝:名词用作动词 蔓枝缠绕(6)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播 清:形容词用作动词 显得清幽

6.(1)身 样子 (2)美好 芳香 (3)大、渊博 今常指鸿雁、书信 (4)泛指管弦乐器 今指丝绸、竹子

7.(1)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2)这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6)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8)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8.(1)铭 刘禹锡 《陋室铭》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2)说明议论 用来抒发感情 宋朝 周敦颐 周元公集(3)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

9.(1)惟吾德馨提挈全文大意(2)表达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3)这段话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意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用意在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中看出作者在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中,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二、(一)1.‖苔痕‖南阳 2.(1)这(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使身体劳累3.A1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5.陋室铭 刘禹锡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二)1.fn zhu xi xiǎn 2.(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B 4.C 5.(1)花之君子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

6.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7.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8.BC DE A 9(略0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在学习上帮助到您!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