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在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决赛现场,评委会开始工作。先进行的是初中组的评选,很幸运,一篇优秀作文脱颖而出,毫无异议地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肯定,用贾平凹的话说:“好作品会跳出来的。”
这篇作文题为《幸福的旁边》,开篇即精彩,巧妙地引用“鱼的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暗喻出“忘却旧的不幸,期待新天地的幸福”这一“安慰”的主题;不仅如此,还独具匠心地运用“7秒”、“7天”、“7年”作为全篇文章的支架,构思出一篇首尾呼应的文章。本届大赛评委、《散文·海外版》主编甘以雯的评语是:“构思成熟,立意深刻,显示出文学的素养和才华。”
初中组的其他文章也都不错,呈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切题,情感真挚饱满,文字简洁干净,能把一件事完整地描写出来;有的还具有文学细节的运用、哲理的提升等。评委们对此感到满意,纷纷表示:看到今天华人少年的写作水平达到如此高度,有些震惊,更多的是喜悦!
不过进入高中组的评选后,评委会的氛围逐渐变得凝重起来。阅读着一篇又一篇作文,评委们越来越感到困惑不解,不但期待中的精彩文章没有出现,而且大部分文章(比例高达60%)没有正确理解命题就仓促成文,还有一部分干脆就跑了题。最后,经过反复斟酌协商,由命题人余秋雨一锤定音:本届大赛高中组金奖还是空缺,因为这些作文都没有搭建基本的写作思维。
从表面上看,题目似乎是有点难。但只要稍加思索,即可拨开层层“迷雾”直抵本质。其实,题目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跟未见过面的曾祖父(母)说点话。这太容易了,跟他们说点什么不行呢?比如讲讲今天的时代——社会的、家庭的、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环保的、教育的、时尚的、娱乐的……可是,参赛者却被“绕”进去了,很多篇文章惊人的一致,即把写作重点放在大段地描述曾祖父(母)当年的生活,他们怎样艰辛地农耕等等。只有一两篇文章把力气用在了今天。
范小青说,我感到参赛学生的思路是乱的。按说这些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选手都是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如果认真审题,是完全可以用很简洁的手法,本本真真地把文章写清楚、写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消化,硬塞进了很多自己并不熟悉的内容,所以尽管有些片断是相当好的,也有语言的才华,可就是看不到全篇,缺乏真实的自我。是否他们平时看的范文太多了?
顾振彪说,这恐怕是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缺陷。新课程教材改革后,主要强调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不限主题,不限文体,自由写作,跟命题沾点边就行。这从主流上是对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忽视了另一方面,应用文得不到重视了,致使学生走向另一极端,作文写得越来越空泛,华丽的词句多,议论多,扎实描写少,具体事情写不清楚,基本功下降了。尤其突出的弊病是出现了大量事先准备的范文,考试时匆忙搬上去,甚至抄袭现象也出现了。本次大赛这么大量的跑题,恐怕就是这些教育缺陷表现出来的后果。
经顾振彪提醒,其他评委们也注意到此问题。还有一个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即在本次参赛的6名新加坡选手中,不论初中组还是高中组,无一跑题;同时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那6篇文章都不是事先准备的文字,而是现场写出来的。
作文,本是一门抒发心灵的快乐课程,用叶兆言的话说便是“应该提倡快乐写作,让孩子们吐露心声”,可是现在却变成了精心准备的数篇、数十篇应付考试和比赛的“范文”。进入考场,这些“范文”仓促组合,囫囵成篇,题目“碰”对了的,“组合”没什么大纰漏的,算是运气,可以拿到高分,一好百好;题目没有猜中的,就不知道怎么写了,连正常水平也发挥不出来,一败涂地,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