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口技》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哗hu :人多声杂,乱吵。
吠f i:狗叫。
呓y :梦话。
叱ch :大声责骂。
曳y :文中是拉的意思。
会:适逢,正赶上。
施:设置,安放。
团坐:围绕而坐。
少顷:一会儿。
闻:听见。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
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既而:不久。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一时:同一时候。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摹仿得极像。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未几:不多久。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俄而:一会儿。
间:夹杂。
无所不有:连用两个否定词,表示肯定的意思,全都有了。
名:说出,作动词用。
股:大腿。
战战:哆嗦的样子。
奋袖出臂: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几:几乎,差点。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2、关于背景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作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声”,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
3、关于口技
口技是一种用口模仿各种声音的民间技艺,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本文记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不仅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散文,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的资料。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三百多年前北京城里一次口技表演的真实记录,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反应、开演时的气氛等。
开篇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接着用四个“一”字列数道具,暗示了“简单”,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表现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制造了一个静谧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描写精彩的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2~4),表演过程,描绘了口技者的精彩表演及听众的反应。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这一段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着力描写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第二个场景描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的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第三个场景描写口技表演者摹仿深夜救火的情景。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以上三个场景,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主要描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三段都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口技表演之“善”。
第三部分(5),写表演完后的情况,呼应篇首,强调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的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写作方法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重点记叙口技艺人的表演。依次写了由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这前后两个场景,先由静到动,再由静到大动。音响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分而合,由缓慢到急速,由细微到强烈,安排得严谨有序而又错综复杂,高潮迭起,把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善于剪材,层次清楚
作者重点放在二、三、四段的具体口技表演上,而对首尾两段以突出道具简单的处理又干脆利落,并充分利用了它们的陪衬作用。在二、三、四段中又以第四段为高潮,极尽描摹失火救火之能事,把口技表演写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3、关于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融,围幕内外,演者、宾客浑然一体。
文中共三处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些动作神情说明口技人的表演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能征服听众。⑵在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是承上文“伸颈、侧目”而来,写听众神情动作的变化,说明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和节奏的放慢,听众也从兴奋状态中松弛下来。⑶在摹拟特大火灾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一心理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以为大火即将烧身,意欲竞相奔命的幻觉,正是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所引起的反应。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提到口技表演的简单道具,也具有从侧面烘托高超演技的作用。
四、参考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宴席请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高的围帐,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围帐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屏帐)坐着。一会儿,只听见围帐里面醒木(拍了)一下,全体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远远的听到深深的巷子里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她的孩子醒了,大声哭起来。她的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摸着孩子给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人拍着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声音,儿含着乳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起来,各种妙处都具备了。全座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不多久,丈夫的鼾声响了起来,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拍一会儿停一会儿。微微的听见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碗器具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把身子)稍稍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人大声喊叫“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同哭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孩子哭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的爆炸声,呼呼的风声,百千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拉倒房屋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一个人有上百张嘴,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拍了一下,各种声响全消失了。撤去围屏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剌剌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个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茂,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
1.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几个人的声音,这些人依次是 。
2.口技者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用文中原句答)
3.译句:
群讶以为真神。
4.口技表演者借“口技”来干什么?
(参考答案:1.七个人:九姑、腊梅、六姑、春梅、小郎子、四姑、阿姑 2.不见效。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3.众人非常惊异,认为是真正的神仙。 4.借口技以骗人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