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韵之学开始在六朝。那时候好像人人都对语音感兴趣似的。《洛阳伽蓝记》里记着一个故事:有一个陇西人李元谦爱说“双声语”,有一天打冠军将军郭文远家门口过,看见房子华美,说:“是谁第宅过佳?”郭家一个丫鬟叫春风的在门口,回答他说:“郭冠军家。”李元谦说:“凡婢双声。”春风说:“伫奴慢骂。”连一个丫鬟也懂得用双声说话,文人学士更不用说了。[①]
不知道为什么语音现象后来变得越来越神秘起来。到了现在,连许多从事语文工作的人也“谈音色变”,甚至把那简单明了的汉语拼音方案也看成天书,不敢去碰它,查字典总希望有直音。可是小学生却一点不觉得困难,很快就学会了。一般认为最难办的是辨别四声,小孩儿学起来却毫不费力。我家里有个八岁的孩子,刚进小学一年级不久,有一天问我:“一夜”的“一”该标第一声还是第二声?原来“一”字单说是阴平即第一声,在去声字之前是阳平即第二声,“夜”是去声字,“一夜”的“一”实际发音是阳平,但教科书按一般惯例,凡“一”字都标阴平,所以小朋友有疑问。这不证明学会辨别声调并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吗?
[①] “是谁”双声,“第宅”准双声,“过佳”双声。“郭冠军家”双声,“凡婢”,双声,“双声”双声,“伫奴”双声,“慢骂”双声。古音如此,有些字今音与古音不同,不是双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