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明确提出初中学段学生课内外诗词背诵的数量是80篇。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诗词积累运用考察也是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在10——15分之间。在竞争激烈、每分必得的中考考场上,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诗词积累题目得高分甚至不失分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送教毕业班的实践,总结出“归类记忆”的妙法。
归类记忆法是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记忆方法,它往往是在知识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进行的,通过归类达到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方便记忆的目的,并成为大多学生经常使用的一种记忆方法。
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浩渺精深,因此它的归类标准并非单一或局部的,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按照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来分,大体可以分为“思乡”、“爱国”、“爱情”、“惜别”等。
“思乡”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爱国”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
“爱情”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宋)苏东坡《江城子》
“惜别”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二、按照诗词所描述的意境物象来分,则可以有更多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分类
“春天”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夏天”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秋天”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冬天”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按照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的描写物象分类
“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水”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花”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鸟”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归类作为记忆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中考冲刺阶段的诗词积累和掌握。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强调诵读感悟,强化归类记忆,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