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的散文,容易被那汪洋姿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征服,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那时,你会感到你不是在看一个个方块汉字,而是站在大海边深呼吸,或者在飞机上俯瞰苍茫大地时的一声声惊叹。读庄子的寓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一池清水,目光所到之处,恰如向湖心投了一个石子,荡起的涟漪慢慢向四周飘散开去,引你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鲁侯养鸟》就是这样的一篇寓言。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一天,鲁侯在郊野捉住了一只海鸟。鲁侯非常爱它。就把它供养在供奉祖先的地方,准备了牛羊肉给它吃,酒杯里斟上酒让它喝,演奏当时最高雅的韶乐让它听。可是海鸟看到这些几乎要晕过去了,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仅三天就死了。故事写完了,庄子发出悲叹:“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这只可爱的海鸟的惨死,不是鲁侯的枪杀或者虐待,而恰恰是出于鲁侯的“爱心”和“好心”,因为,他给鸟儿准备的食物不能说不丰盛,演奏的音乐不能说不好听,而这些,并不是一个常飞行于旷野林中海边的野鸟所需要的。鲁侯的悲剧在于,他按照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而不是按照侍养鸟的方法养鸟。
当我们阅读庄子的寓言的时候,我们充其量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庄子的寓意,我们甚至会笑鲁侯的“迂”或者“一厢情愿”。但是当我们处在一件事中,或者要对一件事做决策的时候,我们也容易犯鲁侯的错误。因为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好人好事的爱心和扶持,对坏人坏事的深恶痛绝和完全摒弃。也就是说,我们对不怀好意者有较高的警惕性,而对好心好意者往往大加赞赏或者过于宽容。问题常常出在这里,好心办不了好事者大有人在。比如,古代的拨苗助长;又比如,五八年的大跃进;还比如,开荒扩大粮田面积,围湖造田;……所有这些作为,都是出于“好心”和“良好的愿望”——多打粮食,让老百姓吃饱饭。但事情的结果坏到什么程度,我们心里都明镜儿似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一个错误的前提。台湾中原大学教授林冶平说:“错误的前提,加正确的推论,加狂热的执行,等于万劫不复的灾难。”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从自己的嗜好、兴趣出发,很容易被“满腔热情”、“冲天干劲”、“出发点是好的”、“动机纯洁”等“良好愿望”蒙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辨不明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要是为公而非谋私,是奉献而非索取,常常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袒护,也容易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故而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呢?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多学习、多调查、多研究、多听取群众意见、多点责任意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都会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们也要牢记:“民主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有了民主,多听群众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学者群众”、“专家群众”的声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才能做到“以鸟养鸟”而非“以己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