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侧重谈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以治国为主。第一章古圣先贤的治国方略。第二章孔子谈治国方略。第三章既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这一篇内容的概括。
【原文】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尧(让位给舜时)说:“啧!你这个舜呀!按照天命安排的帝位次序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诚地奉行中和之道啊。如果天下的人都陷入穷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完结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商汤说:“我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光明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请上帝予以明察。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百姓;老百姓有罪,要归我一人承担责任。”周朝赏赐分封诸侯,让为善的人都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在我一人身上。”(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衡,恢复废弃的官职,政令就可以畅通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袭贵族世家,启用被废黜的、遁世的有才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执政者要重视的是:民生、粮食、丧葬、祭祀之礼。执政者宽厚就能到到老百姓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勤勉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解读】人的成长要走正道,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发展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损益的结果,完全否认传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请教孔子说:“怎么做可以从政?”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德,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恩惠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无怨言;追求仁德,却不贪图财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却不耗费呢?”
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想要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怎么能贪求其他呢?君子不管人是多是少,势力是大是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庄重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端正穿衣戴帽,尊严目光,使人看到便为之敬畏,这不就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呢?”
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便杀戮,就是暴虐;不事先通知,而突然要求完成,就是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如期完成,就叫贼害;同样要给与人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这就是酷吏的作风。”
【解读】君亲师三者集于一身,才是好领导。“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是虐者,是暴者,谓之无师教之德。“慢令致期”,是贼害,谓无君王之风。黄侃《论语义疏》中说“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从,然后乃杀,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杀,则是酷虐之君也。”
【原文】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不可违,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义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解读】《为政第二》篇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此,我们才会明白,成为君子是需要长期修养磨练的。不学习礼制、礼节不但没有独立的精神与天地来往,更难以立身、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