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地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草塘”的美丽画面,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草塘的大、美、绿,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为看到这般的美景而兴奋,很快,学生沉浸在兴奋、赞叹、热爱的情境之中,于是,快乐地学习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动态与静态的描写。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造出了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相互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不管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多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善问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看课题质疑。师:看到《狱中联欢》这个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生:为什么在狱中还有心情开联欢会呢?狱中的人是怎样开联欢会的?……。又如《军神》,生:谁是军神?他为什么被称为军神?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创新。
2)抓重点词、不懂的词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抓住“纹丝不动”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什么力量使他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又如《少年闰土》中的句子:“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四角的天空”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学生的思路展开了,创新的意识增强了。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蟋蟀的住宅》中“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句中的“隐藏”、“隐蔽”可以交换吗?为什么?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中为什么既说是“焦急地”,又说是“耐心地”,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5)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下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6)从中心句质疑。7)从重点段质疑。8)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质疑。
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自提问题,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并帮助学生把问题提得更有价值。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肯定活跃,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于如何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解答,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而应“疏之、导之”,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别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辈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1、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思考:除了船长用枪吓唬孩子让他跳水脱险的办法外,还有哪些其他办法?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让孩子慢慢退回来拉住绳子;有的说可在甲板上铺条毯子,让孩子往甲板上跳;有的说赶快张开鱼网,让孩子往网上跳;有的说让孩子跳到船的帆布上……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同学们的这些办法和船长的办法,哪一种好,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经过讨论争辩学生明白,“孩子已爬上了最高的横木……他往下一看,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退回来是绝不可能的,用毯子、鱼网时间不允许,也不能确保安全,跳到帆布上,帆布承受得起吗?逐一否定之后,学生一致认定,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安全、最实用、最及时。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对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
2、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的句子。从低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如教师指导学生用“可爱”一词口头造句。学生稍加思索,便纷纷举手。“他很可爱”、小明很可爱”、妈妈很可爱”……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人物”这个圈子里。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人很可爱”,如果不说人,你能用“可爱”来造句吗?学生稍停顿一下,又是小手如林,思路比刚才开阔了,“小狗很可爱”、“苹果很可爱”“蓝猫很可爱”……教师及时表扬学生能由人想到动物、水果,但还是局限在“很可爱”这一层面。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谁还有和别人不同的想法吗?生:“可爱的小鱼在水里游”“可爱的爷爷陪我玩”“我喜欢可爱的蓝猫”……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想象力增强了,一节课中,80%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句子。在语言训练中孩子们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有效地体现了创新。
四、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利用关键词、句发展想象力。
词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语言和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在一篇课文中,若能抓住关键词调动学生的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公鸡》一文,抓住“得意洋洋”一词,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内心视像:一只外表非常美丽的公鸡,昂着头,挺着胸,唱着歌,大摇大摆地……
2、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节或情节的推移。
教学插图是课文主要情节的展现,将其前后延伸便构成整个情节,而且借助丰富的创造想象,还可以延伸到课文中情节之外的一些內容。如根据《丰碑》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老战士牺牲之前的情景。
3、在课文结尾处拓展学生的想象。
在一篇课文结束时,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励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情趣。如学完《狐狸和乌鸦》,教师可设问:狐狸叼起肉以后又怎样呢?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边讨论,有的学生说:“狐狸叼起肉片跑进洞里,小狐狸看见肉片高兴的欢呼,‘妈妈真好,有肉吃了。’”有的学生说:“乌鸦发现自己上了当,痛哭起来。”还有学生说:“乌鸦知道狐狸疑心大,这时心生一计,说:“‘那片肉是有毒的呀!’”狐狸放下肉正发呆,乌鸦立刻从树上飞下来叼起肉,又飞到树上。
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得灵活了,敏捷了。
五、充分展示,体验创新快乐
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所以,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成果的机会。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可以在教室墙上、黑板上,贴上他们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品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创造的愉悦。
总之,在训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