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师: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我搜集到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深深
的
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