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那井那人的阅读附答案

①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那里地势高,经常缺水。那一年夏天,连仅有的两眼土井也快干枯了。于是打井取水便成了庄子里的头等大事。

那井那人的阅读附答案

②在一个月明之夜,庄里的老太爷敲着铜锣,挨家挨户地把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喊到谷场子上开打井大会。大人们一个个表情严肃,争相表达自己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无人顾及的孩子们就在大大小小的草垛子里捉迷藏。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捉了多少回迷藏,孩子们都累了,有的坐在地上打盹,有的已经躺在地上睡着了。

③第二天一大早,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打井的仪式已经结束了。地上散落着一大片鞭炮的碎屑,里面还有一些没被人抢拾的小馒头、花生和高粱糖。

④井队的八个小伙子已经做足准备了。他们在井址上插起了一根一人多高的铁钎子,上面横着绑着四根木棍,棍子两头各扎了一块红布条。旁边还摆着几根一样粗细的铁杆子,是预备接在铁钎子上的。太阳出来了,井队的号子响起来了,围观的村民也多起来了。队员们猛地抬起铁钎又用尽全力向下砸去。随着队员们身体的一起一伏,铁钎子便一寸一寸的扎入泥土,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红布条也跟着木棍随风飞舞,像八条燃烧着的火苗,好看而又喜庆。孩子们也围拢过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点评起打井队员来。谁的胳膊最粗?谁的力气最大?谁最威猛?不知在谁的带领下,大家跟着打井队喊起了号子。

⑤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大人们渐渐散去,到了午饭时间,号子声戛然而止:“不好了,打到砂岩了!”男人八人一组增援井队,女人送饭送水做好后勤,让歇下来的人们随意地“狼吞虎咽”。孩子们给忙碌的大人们送去毛巾、递上茶水。多么紧张而激烈的打井大会战啊!

⑥当浑浊的井水从手压井的井口流出的时候,井的边上已挂起了几盏忽明忽暗的马灯。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来得及欢呼,似乎也忘了疲惫,一溜烟的功夫全都跑回了家,又一溜烟地全都从家里跑了回来。回来的时候,没有一个空手的,有的人拿着盆,有的人拎着桶,还有的一家老小抬来了大水缸。人们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等着接水。那盆里的水,那桶里的水,还有那缸里的水啊,如同琼浆玉液一般在黄橙橙的马灯下闪动着勾人心魄的光。刚接下来的井水是不能喝的,里面充满了泥沙,只有耐心地等到沉淀后才能享用。

⑦于是大人们聊起了天,讲起了故事。孩子们也围拢过来伸长了耳朵听。

⑧“水能喝了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人们像触了电一样,翻身跳起,向自家的盆儿、桶儿、缸儿们奔去。大人们蹲在地上,用水瓢舀着水,大口大口地喝。孩子们索性跪在地上,把嘴伸到水里去喝,不时还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那滑稽的姿态把天上仅有的几个星星也羞得躲到云堆里去了。

⑨故乡的那口井和那群人啊,像一股股清泉永远滋润着一个游子的心。

15.简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④自然段中一连串加点动词的使用效果。(3分)

17.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18.结合全文,请说说作者忘不了“那井,那人”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5.(4分)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也侧面反映出大人们为打井争论的时间之久和决定之难。16.(3)生动地写出了队员们操作之熟练,同时也写出了土地之硬,打井之难。17.(4分)比喻,那充满泥沙的水,在经常缺水的人们眼里,竟成了勾人心魄的琼浆玉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得到水后的喜悦之情。18.(3分)那井,那人,见证了缺水的苦涩,包含着同甘共苦的甜蜜,令作者难以忘怀。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