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与前面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因为在当前的课程发票中特别应该重视,所以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语文标准》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纬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的。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控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一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固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但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下面对各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作一分析。
一、突出综合
1.学习目标的综合
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如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目标中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习班辨别是非善恶;
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有关的课程目标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还包含学习方式的综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下列目标侧重于探究,但是也都体现了多方面学习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加强实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和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在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无不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1.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内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有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与“用”的联系、反映会越来越增强。
2.重过程,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 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
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所以《语文标准》关注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都参与,是不是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四学段进一步提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重方法,重体验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课程目标要求: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例,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大量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道理。
三、强调自主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从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考虑并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应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和方式通常可以自主地选定,如: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语文标准》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不必也不能遍举,阶段目标中的设定具有开放性,给学校、教材编者和学生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