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繁森》
一、教材内容: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全文分四段: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藏族孤儿。
3、孔繁森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
课文以歌词作结,前后呼应,反映藏汉一家亲,生动表现孔繁森对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二、教什么。
除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会10个生字、识读10个二类字、理解“请求恳求”等词语这些基本功训练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三、怎么教。
1、寻找“文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个人认为该课文“文眼”是“优秀”。从“文眼”入手,激起学生阅读兴奋: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读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3、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词语含义,体会孔繁森的“优秀”。
四、如何拓展。
课文只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这么一个故事。这对“表现孔繁森对加强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一主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很有必要补充阅读量,去了解孔繁森的更多感人事迹,只有这样,“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才会更加丰满起来,“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这样的思想才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灵。
农村的孩子,没有条件让他们在课前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只能由教师讲述。补充教材在什么时候呈现最合适?以什么方式呈现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我以为,不宜在开课前就“讲”给学生听,这样就太无味了。应该是在学生最有疑问、思想堵塞之时“告诉”他们,这样,才更能震憾学生的心灵。我在解读课文的时候,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引起我的疑惑: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他有那么穷吗?那他的工资收入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关于他一些资料,“孔繁森每月要买几百元药品为藏胞治病,接济生活贫困的藏胞群众,还要赡养老家90高龄的老母和提供两个孩子的生活费”,所以才没有钱给孤儿缴学费的。所以才去献血的。读后,孔繁森的形象更高大丰满了。我认为,孔繁森的动人事迹很多,但是,作为补充阅读资料,不必过多呈现,否则会冲淡主题。
不知学生们会不会如我一样,在这个地方产生疑问呢?期待与学生产生共鸣。
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来理解与区别“请求、恳求”?我还在考虑之中
微笑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