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学期开始,上海市高中起始年级全面施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与原来的(试用本)新教材有哪些不同?它对语文教学乃至考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试用本)的副主编郑桂华老师。——编者
“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试用本)有哪些变化?
说到刚刚进入课堂的新教材试用本的改变,先要回顾试验本教材的情况。
上海二期课改是2001年开始启动的,语文新教材2002年秋季开始推出,叫作“试验本”。当初编写试验本时,贯彻了几个新的理念,尝试了一些新东西。比如增加选文的人文性,按照文章的主题编写单元,如:“生命体验”、“美好亲情”、“浩然正气”等,以提高语文教材的人文含量,减少琐碎的字、词、句训练以强调整体感悟、探究性学习等。所谓试验,其出发点就是尝试并接受检验。我理解,尝试就是看看学校、教师、学生能不能转变某些学习方式,接受一些以前没有用过的学习方法;检验就是看看新的教材能不能得到社会、专家和广大师生的认可。经过几年的试验,我们保留了许多探索,如“主题组元”,“强调人文”,“整体感悟”等,当然也在某些方面接受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建议做了调整。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试用本”,主要的调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原来试验本的篇目偏多,这次修订减少了篇目。即由原来的43课减少到现在的23课,其中主要是删减了师生普遍反映的那些偏长、偏难的篇目;(2)原来的试验本教材由“阅读部分”和“练习部分”两册组成,新修订的试用本教材将两者合而为一,便于学与练的结合;(3)原来的试验本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探究性学习,思考和练习题偏重于宏观和整体。试用本补充了适当的语文知识,探索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序列,增设了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单元,希望语文知识获得应有的尊重。当然,试用本的改动还有不少,了解这些变化和背后的编写思路,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增强主动性,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的篇目减少了,会不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影响人文教育的质量?
在市场经济和科技为主的大环境下,青少年的人文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让语文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担。因为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教师多讲解世界优秀的富含人文营养的各类文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但是,以往在人文教育上,人们多多少少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人文教育会多多益善,其实,对中学生来说,合适、恰当的才是最好的,正如本套教材的主编王铁仙教授所说的,“课文浅显不等于人文内涵匮乏”,“如果文本内容过深,表达太曲折、复杂,脱离十六岁少年的生活经验,不符合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他们是难以进入阅读的”,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选文进行了梳理,减少了总的篇目,每个单元由6篇左右减少到3-4篇,删去了一些偏难偏长的选文,如黑塞的六千字的寓言体小说《笛梦》,调整了一些篇目的顺序,如铁凝一万余字的短篇小说《哦,香雪》等。
二期课改的试验本选文偏多,当时还有一个出发点,即让教师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希望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学生的情况适当选择“教还是不教”、“精教还是粗读”以及“课内读还是课外读”等。但是,从几年来的试验效果来看,原来设想的教材选文多的两个优点——多阅读和可选择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许多教师这样想,既然你教材中选了,我就要教。这不仅增加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且会因为教师学生注意力平均花在所有课文上,而导致在一些经典篇目上教学所花的时间、精力减少。“语文课与一些学科相比,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以文本展现的美感、人文气息吸引读者,比如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美的向往等”(王铁仙语),而经典篇目,就是集中、典型地呈现这些的人文要素的载体。在选文上求经典,学习时能以一例带一类,举一反三,其教育效果往往胜于泛泛而教。因此,新的试用本尽量保留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使学生学一当十,提高效率,以课内教学带课外阅读,正如审查委员金志浩先生所说“减少课文数量,并不意味着削弱阅读,应引导学生潜心于课内,涉猎于课外,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当然,我们精简篇目,并不是教材的编写人员随心所欲,而是经过调查研究,听取了许多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有多年研究长期经验的语文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实验学校部分师生的意见,很慎重地做出的决定。有些文章,尽管教材组的成员觉得还不错,但如果与学习者的适切性不高,也只能忍痛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