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
有些事理经名人之口,大师之手,成为了权威。一般而言,权威多数是正确的,有较大的可信度。但是,有些事理,名人未经推敲就从口中说了出来,自然也就经不起检验,但由于名人的权威,仍然成了“权威”。为此,生活中要多些“?”号,不迷信权威。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前,亚里士多德“重的球会先着地”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基督教所宣扬的“地心说”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之前,还有不少人认为“人是天使变成的”……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但在数百年前,它们却个个是人们心中的“权威”。有如此愚蠢的想法,恐怕不是因为人们无知,而是因为他们人云亦云,想当然吧!
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都有着不平凡的眼界,敢于对所谓的“真理”提出质疑,产生“?”,并深入探究,刨根问底,追求真理。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有知识,有耐心,就能够深入研究问题,找到真理。其实,这样是不够的。
有知识,只是作为与权威斗争的基础,更需要的,是挑战权威的胆量和为科学、为真理的献身精神。伽利略做斜塔实验时,有成千上万人围观,都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敢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立的的小鬼出丑,因此,一旦他失败了,就会处处遭人冷落、笑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与基督教的“地心说”相背而驰,产生巨大的矛盾,导致教皇大怒,诬陷哥白尼,把哥白尼送上了火场;达尔文提出发表《进化论》之后,更是处处遭人排挤。但他们,却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把挫折当垫脚石,使他们的这些观点在百年后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真理。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不仅包含着对事物刨根问底的精神,还包括着一份挑战权威的胆量,追求真理的执着。
发现问题,需要好奇心;研究问题,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耐心;实践它,则需要胆量与执着。
亲爱的朋友,你也能对权威产生质疑,对想当然说“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