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
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青
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教学过程一、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ba)鸡埘(Shi2)
污秽(hui4)鼾(han1)渗合(shen1)叩(kou4)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3)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鸡埘:鸡窝。
(6)污秽:肮脏。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清道夫:旧社会称打扫街道的工人。
(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1O)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同情农民。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广泛接触了哲学和文学,尤其爱好诗歌。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活动。同年七月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笔名写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誉满诗坛。出狱后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1941年赴延安。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多次被毛主席召见,约谈文艺问题。后到延安鲁艺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兼《诗刊》(延安版)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人在思想上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变化。1945年入党。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解放后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1948年由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艾青《诗论》第2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导语。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请注意理解是:“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第一题。背诵这首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qi2()愿2.街qu2()3.han1()声
4.鸡shi2()5.污秽()6.虔诚()
〔二〕朗读诗歌,根据课堂内客填空。
本首诗作者是_____,他出生于______。本诗采用了____的写法,增强了诗的__,藉此提高了本诗的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本诗是一首自由诗。自由诗是一种现代流行的新诗。字数、句数、行数、段落和音韵都没有固定格式,但有节奏,大致押韵。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首创者。中国“五四”运动后也流行这种诗体。艾青诗歌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寓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他的诗具有散文美,他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艾青《艾青选集·自序》)为了形象表现的自由,他的诗不押韵,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或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运动中的均衡,使奔放与约束显得非常协调。《黎明的通知》也遵循了诗人三不定(不定行、不定节、不定韵)原则:“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他把自由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讨论、明确:“殷勤的女人、鼾声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不幸者、爱生活的人、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所有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即所有被战争困扰的人们、所有受难的人们,他们都是黎明让诗人转达通知的对象。让所有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霾,脱离暗夜的魔爪,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哪怕是“打开窗、打开门”、“呜汽笛、吹号角”、“扫垃圾、贴春联”、“唱歌、跳舞”来迎接它的到来。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讨论、明确:在祖国正经受严峻的磨难与煎熬的日子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艾青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的诗人,他坚信光明、胜利一定会来到,尤如黎明之到来是不可抗拒一样,但诗人也明白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会让人们对黎明的到来失去信心,有必要让人们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增强信心.因此作者借黎明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诗人于是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发出“黎明的通知”从心灵深处奏出一曲深沉浑厚的歌。犹如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奋发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讨论、明确:这两句诗的含义是: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艾青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视野。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此时的诗人不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鼓舞人们同仇敌汽,奋起救亡而努力创作,“忠实于时间的则更表明了诗人,坚信抗战必胜,尤如黎明必定会来到一样。两个词的确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象征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本诗中的“黎明”象征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的光明前途。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练习二第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读艾青《给乌兰诺娃》完成后面几个问题。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
的云、风采比喻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1.祈2.衢3.鼾4.Shi25.hui46.qian2(二)艾青江苏金华第一人称真实感战斗性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人体在太空里游行”2.诗中两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是点睛之笔,破折号后一句是经诗化提炼出来的。3.自然界中的云是淡淡的白云,特点是飘浮无定;自然界的风是温馨的春风,徐徐拂过,这一切与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轻盈、精湛的舞姿极为神似,这样的比喻更易为人接受。4.“不是……却是……”是并列关系,它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般指天上的是神,之所以是女神,因为女神圣洁,诗人于此处仍用比喻,用女神的美无与伦比。作者用对比肯定了芭蕾舞演员圣洁和无与伦比的美。
2.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对人民的态度人民给予他们的结局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3.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木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
(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8.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明确: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B(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4.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三)略
4.雨说
郑愁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pu3)锢(gu4)滞(zhi4)喑哑(yin1)(ya4)
嚷(rang3)蓑(suo1)笠(li4)膏(gao1)
耸(song3)绕(rao4)襁褓(qiang3)(bao3)呼啦啦(hua1)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明确: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涌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二)给下词注音、组词并解词。
1.耸()-2.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导入
“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三、正课
1.提问: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8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这也提醒了我们同学,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妨开拓眼界,不仅要读课文,要读报刊上我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眼光还要放远一些,有机会也可以读一读中国香港、澳门的作家作品,读一读中国台湾的作家作品,读一读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广泛涉猎之后,你便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你的语文知识也会更多、更扎实。”
五、作业
亚.课后练习一第3题,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唤
爱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1.为下列字注音。
絮()跫()扉()帷()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寞:
春帷:
窗扉:
3.说说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一、二例说明)
4.试归纳这一短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略(二)1.song3耸立2.chu4矗立。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xu4qiong2fei1wei22.略3.比喻如容颜如莲花开落,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4.这短诗江南风情意象表达了诗人豪放旷达的胸怀。
5.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抒发感情的方法。2.学习本课追求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诗人人生理想的表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难点是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表态、抒情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雾霭(ai3)呼啸(xiao4)嘎吱(ga1)渺小(mi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雾霭:即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水点游在空气中。
(2)抛弃:扔掉不要。
(3)嘎吱: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4)负债蒙恩:欠人钱财,接受他人的思想。
3.朗读两首诗,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莱蒙托夫(1814一1841)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贵族。1837年为抗议沙皇政府谋杀普希金而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并遭沙皇迫害,流放到高加索。1840年再度放逐,次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一生写过四百多首短诗,还有长诗,长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孤傲的“多余人”典型毕巧林,揭示了沙皇专制社会腐朽的本质。莱蒙托夫是普希金现实传统的继承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曾留学英国,一生创作丰富,有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多篇,剧本二十几部,此外还有哲学、政论、回忆录、游记等著作。代表作是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剧本《红夹竹桃》等。他的作品揭露和谴责了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与买办洋奴的横暴,深切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他继承了印度民族文学的传统,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也带有神秘色彩和成份情调,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发展影响很大,鉴于他的努力创作和文学成就,1905年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集《泰戈尔诗选》也被教育部选进高中学生必读书之列。
2.导语
“诗言志”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国人呢?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一学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看一看外国人写诗是否也“言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帆》,想想诗中“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孤帆渴望着暴风雨“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追求拼搏,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可见外国人写诗也是在“言志”的。
2.朗读《帆》,想一想“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意味着什么?
讨论、明确:海风呼啸,海浪翻卷。孤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颠簸。但它还是顽强地坚持前行。它并未被这惊涛骇浪所吓退,因为它有动力,它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目的地不是“幸福”,它更不是从“幸福”中远航,孤帆所追求的航行过程的苦与乐,这就是“奋斗”“拼搏”,因而它不是寻找幸福”;因而它“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3.朗读《萤火虫》,想一想诗中的“萤火虫”究竟是什么?看一看,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人称?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萤火虫”原是指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光器,这里诗人用以指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这首诗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写法、第二人称写法一般是通过这种亲切无间的对话形式、平和的、在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
4.看一看《萤火虫》,想一想微小的萤火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怎样理解“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的含义?
讨论、明确:“萤火虫”小昆虫,本意指代普通人,小人物,这首诗是通过“董火虫”告诉读者,“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也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一份潜能、对社会、对国家尽了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便可以骄傲,这便是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含义是:”萤火虫毕竟是小昆虫,它自身的发光原是极其低微的,这并不是蛮火虫的过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这绝对不能怪罪这个人,小人物,普通人能力低对社会作用小,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用不着,因为能力低而丧失对人生的追求。只要我们凭自己的努力,尽了能力那就行了,“因为宇宙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5.读一读两首诗,找一找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讨论、明确:拟人修辞方法:如“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四、小结
“诗言志”古今中外豪无例外,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一些诗,全是新诗,尽管年代不同,国籍、地域不同但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总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或是对黎明深情的呼唤,或是生与死深刻的思考,或是赞美革命圣地,或是对儿童的寄语,或是对人生拼搏的渴望,或是对小人物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赞美,读这些诗,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诗有表层的含义,更有诗人通过形象来启发我们了解的深层含义,这些知识将随着我们阅读诗歌数量的增多,一点一滴的培养感悟能力,终有一天我们的能力将不仅会欣赏诗歌,也许也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色()束缚()招募()
搏斗()羡慕()博士()(二)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像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融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注①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
②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安生。攀援它物而上升,高可数文。夏秋开花,橙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