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教材解读。
主题:【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第五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和1篇说理文《谈礼貌》组成,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另包括一次习作和一次练习。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胆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习作五: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练习五: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于生活、诵读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的感情,并得到美的熏陶。
5、能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来写身边的一位小能人。
三、时间安排:
《爱如茉莉》 2课时
《月光启蒙》 2课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课时
《谈礼貌》 2课时
《习作5》 2课时
练习5》 2课时
16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和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共5条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7 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18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共5条
教学重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
教学准备:写有重点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自读。
3、检查自学情况。
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5、再次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6、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从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三、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 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
19 谈礼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出示小黑板)
/共5条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即兴演讲。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丁大勇和爸爸看电视时,爸爸对大勇的“劲歌劲舞”这个词表示不理解。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什么是新词儿?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说新词出现的原因。
(4)引导学生小结: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这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学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意思。(2)学生试说这些新词儿的意思。(3)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思考准备。(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知道的新词儿。
(3)总结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说出这些词语的特点。(4)同座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的大概用法和使用的语言环境)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与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读。(2)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模拟一个语言环境,说一段话。
(3)集体齐背,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月光启蒙》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体,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3)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3)学生再次练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自选话题。(可用题中的参考话题,也可自己拟定话题)
2、指导
(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提出各自对对方演讲的看法)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售、军。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售、军”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写,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