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
(1)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2)幽幽然:水细流的样子。
(3)乍:连词,或者。(4)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5)鲜:苔藓。(6)纡余: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7)睨:斜着眼睛看(8)箭:小竹。(9)庥(xiū):庇荫
6.甲、乙、丙三段文字中都有表示“方位”的词,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丙】文中“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中的“西南”意思是 。
7.下列词语中的“布”与“影布石上”一句中的“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星罗棋布 B. 开诚布公 C. 布衣之怒 D. 任人摆布
8.依次给【甲】文中划线句断句,【丙】文中划线句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9. 某同学为【甲】、【乙】选文中的两句话配了图画,请你指出画面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答:图1错误: 理由:
图2错误: 理由:
10.【甲】【乙】【丙】三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3分)
答:
(二)6..答案:向西南方向7.答案:A. 8.答案:C
9.(4分)图1错误:图中亭子的四角向下垂(没有向上翘)。
理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是指“鸟展翅貌”,翻译成“四角翘起,象鸟展开
翅膀一样”,而图中亭子四角的形状向下垂,与原文不符。
图2错误:图中的溪水的流向是东南方向,溪流的形状比较平直,而且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人们的
视线中。
理由:“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西南而望”是“向西南方向望去”,不应该
是东南方向;“斗折蛇行”是“看到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图中的溪
流形状是平直的;“明灭可见”的意思是“或隐或现”,图中的溪流一览无余,因此,图中的溪
流有多处与原文不符。
10【甲】清深甘冽,水声潺潺 【乙】潭水清冽,水声悦耳【丙】清澈幽深,鸣声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