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1、课文的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注解外,教师要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课件,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
2、课文内涵非常丰厚,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它还包含着中国人中的一部分的确早已“失掉”它和另一部分自古就有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以及只有后者才能反映整体本质等复杂内容。估计初三的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驳论,不同于常规的议论文。按部就班的分析难有好的效果,可尝试采用洋思经验“先学后教”“自学、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反驳艺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2、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3、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及程序】
1、查议论文常识。(2分钟)
2、出示课件,了解背景,揭题,围题质疑,确立目标。(5分钟)
3、自主读书,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15分钟)
4、质疑问难,合作释疑。(10分钟)
5、课堂检测,了解学情。(13分钟)
【学习过程】
一、查议论文常识
1、论文的论证方式可分为哪两类?
2、驳论可从那三方面入手?
二、出示课件,了解背景,揭题,围题质疑,确立目标
1、出示课件,了解背景:
⑴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史本来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失败史、屈辱史,“九·一八”事变更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大公报》上那些代表性的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失败心理,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捕捉住这一论调进行深入剖析,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⑵ 《大公报》:课文批驳的论点出自《大公报》社论,对此,课文已作注解;但《大公报》是怎样一份报纸却未加说明。以前有的分析文章认为《大公报》是国民党的喉舌,发表此社论是为反动政府开脱罪责,看来提得过分。《大公报》是“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报纸,并非国民党直接控制。被课文所批驳的这一论点在当时的群众中也确有一定的市场。
2、启发:
题目是什么句式?怎样变为陈述句?由此可推测对方观点是什么?
3、围题质疑,确立目标(设想有以下问题):
⑴ 对方的论据、论点是什么?
⑵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① 开始作者直接反驳了敌人的论点、论据还是论证?驳论主要阐明什么观点?
② 后来作者确立了什么论点进行间接反驳?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③ 最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若问不出,教师可启发补充。
(问题以课件出示,旨在帮学生确立目标。)
三、自主读书,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用课件帮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部分号 自然段号 在论证过程中所起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揭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念。 二 3、4、5 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在发展为“自欺力”。 三 6、7、8 摆出另一方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四 9
作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去看地底下。
四、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举要如下(课件出示):
1、“中国人”的含义?
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
3、国民党为什么删去加点字?
4、“状元宰相”、“地底下”指什么?
5、鲁迅写此文有什么目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6、“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设计说明: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确立教学重点,寻找教学突破口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旨在让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课堂检测,了解学情
课件出示:
原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却也是事实。
1、文章用极简炼的文字勾画出 种形象。
2、这几种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原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⑴ “埋头苦干的人”是指: 。
⑵ “拼命硬干的人”是指: 。
⑶ “为民请命的人”是指: 。
⑷ “舍身求法的人”是指: 。
(设计说明:旨在强化本节课所学,使学生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做到“堂堂清”,减轻学生负担,减负不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