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师说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煳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字词: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煳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煳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答案】 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煳涂。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答案】 A(惑:①疑难问题;②煳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好了,师说知识点就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